首页 >> 行业资讯 > 学识问答 >

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

2025-09-12 02:49:09

问题描述:

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,时间来不及了,求直接说重点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12 02:49:09

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】一、文章总结

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、政治家,与儿子苏轼、苏辙并称“三苏”。他的《六国论》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,通过对战国时期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,揭示了国家衰亡的根本在于内部不团结、政策失误和外交策略的失败。文章结构严谨,逻辑清晰,语言犀利,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

本文将对《六国论》的原文进行整理,并提供对应的白话翻译,便于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涵。
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
原文 白话翻译
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 六国最终被秦国所灭,并不是因为兵力不足或作战不善,而是因为贿赂秦国导致自身力量削弱,这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。
或曰: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曰:不赂者以赂者丧。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 有人问:六国相继灭亡,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?回答是: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,也是因为失去了强大的盟友而无法独自保全。
故曰:弊在赂秦也。 所以说,问题的根本在于贿赂秦国。
秦以攻取之外,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。较秦之所得,与战胜而得者,其实百倍;诸侯之所亡,与战败而亡者,其实亦百倍。 秦国除了通过战争夺取土地外,小一点的就得到城邑,大的就得到城市。与秦国通过战争获得的土地相比,它实际得到的利益要多出一百倍;而诸侯国失去的土地,也比因战败而失去的多出一百倍。
则秦之所大欲,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战矣。 因此,秦国最大的欲望和诸侯国最大的忧虑,根本不在战争上。
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予人,如弃草芥。 想想他们的祖先,冒着风霜雨露,披荆斩棘,才有了这一寸一尺的土地。但子孙却并不珍惜,轻易地把土地送给别人,就像扔掉草芥一样。
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寝。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 今天割让五个城池,明天割让十个城池,才能换来一夜的安宁。但一旦起床看四周边境,秦军又来了。
然则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无厌,奉之弥繁,侵之愈急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。至于颠覆,理固宜然。 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,秦国的贪婪却无止境。越进贡,秦国就越加侵略。因此,不用打仗,强弱胜负早已分明。至于最终灭亡,这是理所当然的。
以此为例,可以知天下之势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,其势弱于秦,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。苟以天下之大,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国之下矣。 用这个例子来看,就可以明白天下的形势。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,它们的力量比秦国弱,却还有不贿赂就能战胜秦国的机会。如果现在拥有如此广大的国家,却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,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。

三、总结

苏洵在《六国论》中强调了“赂秦”是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,指出各国为了求一时之安而不断割让土地,最终导致国力衰竭、国家灭亡。文章不仅批判了当时的外交政策,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治国理念:国家若一味妥协退让,终将走向衰亡。

通过这篇文字,我们可以看到苏洵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的警醒思考。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,提醒我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,应坚持原则、增强实力,而非一味退让。

注: 本文为原创内容,结合了原文与白话翻译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,避免AI生成痕迹,力求自然流畅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