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判决确定之日是哪天】在司法实践中,“判决确定之日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,它关系到当事人是否可以提起上诉、申请再审,以及判决的生效时间等。因此,了解“判决确定之日”的定义和计算方式,对当事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什么是“判决确定之日”?
“判决确定之日”是指法院作出的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,不再接受上诉或抗诉的时间点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等相关法律规定,不同类型的案件,其判决确定的时间点也有所不同。
二、不同类型案件的判决确定时间
案件类型 | 判决确定之日的计算方式 | 备注 |
一审民事案件 | 当事人未在15日内提起上诉,判决即生效 | 上诉期为15日(涉外案件为30日) |
一审刑事公诉案件 | 被告人未在10日内提出上诉,检察院未抗诉,判决生效 | 上诉期为10日 |
一审刑事自诉案件 | 自诉人未在5日内提出上诉,判决生效 | 上诉期为5日 |
二审案件 | 二审判决送达后立即生效 | 不可再上诉 |
再审案件 | 再审判决送达后生效 | 原判决同时失效 |
三、总结
“判决确定之日”是判断判决是否生效的关键时间点,不同类型的案件有不同的上诉期限,一旦超过上诉期限且无其他程序启动,该判决即视为生效。对于当事人而言,了解这一时间点有助于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,如申请强制执行、提起再审等。
在实际操作中,建议当事人关注法院送达的判决书,并注意判决书中注明的上诉期限,以便及时做出应对措施。
注:以上内容基于现行法律法规整理,具体以法院实际送达及法律规定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