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行业资讯 > 学识问答 >

取义成仁的典故出处

2025-09-15 18:12:18

问题描述:

取义成仁的典故出处,这个问题到底啥解法?求帮忙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15 18:12:18

取义成仁的典故出处】“取义成仁”这一成语,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与气节的高度重视。它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,为了正义、道义或信仰而选择牺牲生命,以彰显人格的高尚与坚定。该成语最早见于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等儒家经典,后在历史人物的事迹中被广泛引用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。

一、成语释义

- 取义:指追求正义、道义。

- 成仁:指成就仁德,即为实现理想、维护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。

合起来,“取义成仁”表示为了正义、道义而甘愿献出生命,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。

二、典故出处总结

典故名称 出处文献 原文内容 含义说明
孔子之言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 强调君子应为仁德而死,不因求生而损害仁德。
孟子之语 《孟子·告子上》 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 提出“舍生取义”的思想,强调义高于生。
文天祥事迹 《宋史·文天祥传》 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 文天祥宁死不屈,体现了“取义成仁”的精神。
谭嗣同事迹 《谭嗣同传》 “各国变法,无不从流血而成……” 谭嗣同为变法牺牲,被视为“取义成仁”的典范。

三、文化意义与现实启示

“取义成仁”不仅是一种个人价值的选择,更是中华文化中“士”精神的集中体现。它强调了个体在面对国家、民族、道义面前的责任感与担当。在现代社会,虽然不再有古代那种生死抉择的极端情境,但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——鼓励人们坚守原则、勇于担当、追求正义。

四、结语

“取义成仁”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理念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。它不仅是古代士人的理想追求,也是今天社会中值得传承的价值观。通过了解其典故出处,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,增强文化自信与精神力量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