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箕畚的意思】“箕畚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,尤其在《愚公移山》等古文中较为常见。它由“箕”和“畚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代表两种工具,合起来表示一种用于搬运泥土或垃圾的工具。
一、总结
“箕畚”是古代用来盛装泥土、沙石等物的工具,通常由竹子或木头制成。在古代劳动生活中,这种工具被广泛使用,尤其是在修筑堤坝、开垦土地等工程中。在文学作品中,“箕畚”也常被用来象征坚持不懈、勤劳刻苦的精神。
二、详细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词义 | “箕”指簸箕,用于扬去谷物中的杂质;“畚”指竹筐,用于盛装土石。合称“箕畚”,泛指搬运工具。 |
出处 | 最早见于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《愚公移山》:“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孙;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:‘甚矣,汝之不惠!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’北山愚公长息曰:‘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……’” |
用途 | 主要用于搬运泥土、沙石等,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工具。 |
文化意义 | 在文学作品中,“箕畚”象征着坚韧不拔、持之以恒的精神,常与“愚公精神”相联系。 |
现代用法 |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,但在文言文教学或古文阅读中仍有出现。 |
三、结语
“箕畚”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工具,但它承载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精神。在今天的语境中,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提醒人们要像愚公一样,面对困难不退缩,坚持到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