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春望诗词鉴赏】杜甫的《春望》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,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、人民疾苦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。全诗语言凝练,情感真挚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。
一、
《春望》通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破败景象,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诗中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一句,以对比手法突出国家破碎与自然依旧的强烈反差,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。接着通过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等句,进一步渲染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。最后两句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则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因忧思过度而衰老的形象,令人动容。
二、作品分析表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杜甫(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) |
创作背景 | 安史之乱期间,长安沦陷,杜甫目睹战乱后的凄凉景象 |
诗体 | 五言律诗 |
主题思想 | 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|
主要意象 | 国破、山河、城春、草木、花、鸟、白发 |
情感基调 | 悲凉、沉郁、忧愤 |
艺术特色 | 对比鲜明、语言凝练、情感真挚 |
名句摘录 | 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” 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 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” |
历史评价 | 被誉为“诗史”,体现杜甫“诗圣”的风格与情怀 |
三、结语
《春望》不仅是一首描写战乱后景象的诗作,更是杜甫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。它展现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,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。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,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。